<video id="1ymfu"><menu id="1ymfu"></menu></video>

      1. <video id="1ymfu"><mark id="1ymfu"></mark></video>
          <wbr id="1ymfu"><input id="1ymfu"></input></wbr>
          <rt id="1ymfu"><mark id="1ymfu"></mark></rt><tt id="1ymfu"></tt>
          • 1
          • 2
          • 3
          企業展臺
          通知公告
          絲綢文化
          人物訪談
          當前位置:首頁 > 企業展臺 > 人物訪談
          向仲懷:“蠶桑人”要無愧祖先無愧后人

           

          向仲懷院士在練書法。本版圖片由本報記者謝智強、龍帆攝影翻拍

          1977年向仲懷與黎京渡教授做實驗。

          向仲懷在實驗室。

           

          編者按

          2019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圓滿閉幕。這是一次創新的盛會,這是一場思想的“盛宴”,這更是集中展演當今前沿科技的一個盛大舞臺。

          智博會上,我們“觸摸”科技,“遇見”未來;我們深深地感受到:科技向善的力量、創新致遠的能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力度、廣度和深度,推動著經濟社會向前發展。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唯有創新才能搶占先機。在重慶,無論是幾十年如一日潛心鉆研的老一輩科技工作者,還是創新創業的年輕一代,不論是應時而生的新興產業,還是轉型升級中的傳統企業,都迸發出創新創業創造的蓬勃活力,使創新成為重慶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能。

          即日起,重慶市科學技術局與重慶日報聯合推出“重慶創新故事”系列報道,通過一個個鼓舞人心的創新創業故事,弘揚科學精神,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加快推進“智造重鎮”“智慧名城”建設,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下,共創智能時代、共享智能成果。

          人物名片

          向仲懷

          向仲懷 國際著名蠶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名譽主任,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首任首席科學家,西南大學蠶學與系統生物學研究所所長。先后任中國蠶學會理事長、重慶市科協主席、名譽主席等職。長期從事蠶業高等教育和科學研究,主持創建農業部蠶學重點實驗室和蠶學全國重點學科,主持過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課題、國家攻關課題。牽頭建立了當今世界最大的家蠶基因庫,率領中國家蠶基因組團隊完成了世界第一張高質量家蠶基因組框架圖。

          人物警句

          蠶是發源于中國的,它根植于我們整個民族文化當中,“蠶桑人”一定要有奉獻精神,才能對得起我們的國家,上對得起我們的祖先,下無愧于后人。

          “現在科技創新有一個好的外部條件和氛圍,我們應該努力工作,來回報這個新的時代。”2019年6月13日,出席“中國科學院院士、所長北碚行”活動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向仲懷,在談到創新現狀時如是說。

          雖已年過八旬,但向仲懷從未放松過對自己的要求。他的日程表仍然排得滿滿當當。為創新驅動出謀劃策,為蠶學、桑蠶產業發展孜孜不倦,是這位老人一刻不曾松懈的目標。

          在向仲懷心中,始終有一個夢想——繼續開拓“絲綢之路”,讓中國的家蠶研究和桑蠶產業發展更進一步,繼續奏響新時代的“絲路駝鈴”。

          這也是向仲懷始終堅持的初心。

          從小志存高遠

          勤奮學習,用科學技術改變祖國面貌

          事實上,勤于求索、報效祖國的夢想種子,早在童年時期就埋在了向仲懷心中。

          1937年7月,向仲懷出生在重慶市武隆區鳳來鄉。地如其名,鳳來境內有鳳凰寨,有大石箐寺廟群等古跡。

          當地坡田居多,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稱,稻黍農耕,植桑養蠶,既有獨特的山地立體氣候,又有歷史悠久的蠶桑文化傳承,堪稱意境悠然的清凈之鄉。

          農桑并重、耕讀傳家的傳統蠶桑文化,早早就融入了向仲懷的幼年生活。還是“小不點”的向仲懷,先是跟著大伯學念《三字經》《四書》,再到鄉里的私塾學習《五經》和歷代詩文。

          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為向仲懷的少年時期帶來了巨大的轉變。他目睹社會從解放前的貧困凋敝,逐漸轉變為解放后的萬象更新、充滿希望,自身也深受感染。

          一天,還是中學生的向仲懷在父親購買的書籍中,看到一本《偉大的自然改造者——米丘林》,這是一本介紹蘇聯科學家米丘林的科學普及性讀物。

          少年的向仲懷,被米丘林的偉大創造所震撼,也被米丘林的人生經歷和科學成就深深吸引。他下定決心,也要像米丘林那樣,用知識和科學技術建設可愛的家鄉,用科學神奇的力量改變祖國的面貌。

          所學服務于民

          破解川北蠶病難題,助廣大蠶農增收

          懷著這樣的理想,中學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后,1951年,向仲懷來到涪陵農業學校繼續深造。

          對于學校課程,向仲懷有一套自己的學習方法。他注重融會貫通,不讀死書,特別擅長舉一反三。他喜歡和同學討論問題,也喜歡挑戰難題。每當解出難題,他總是熱情地和同學們一起分享心得。

          就這樣,農校學生向仲懷逐漸成長為一個有理想、有抱負、有學識、有熱情的青年。1954年,向仲懷考入了當時的西南農學院,被分配到蠶桑系蠶學專業。

          蠶業,自古以來是廣大農村重要的經濟來源。但20世紀50年代,川北地區災害性蠶病連年暴發,蠶繭單產一度低至每張種5公斤,使蠶農蒙受巨大經濟損失。1958年,四川省蠶病工作組進駐相關地區開展研究。

          1959年春,從西南農業大學蠶桑系畢業后不久的向仲懷參加工作組,被派往四川省射洪縣。

          當時,蠶病依然肆虐,工作組束手無策,部分成員相繼放棄。而向仲懷憑著一腔“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熱情,和四川省農科院蠶桑研究所的夏儒山兩人堅持在現場記錄病情、收集標本。

          4個多月后,他偶然發現一包遺失未檢的蠶病標本,隨即在檢查中發現病死蠶上有壁虱母蟲,經過深入分析研究,向仲懷終于得出結論:它就是病原。

          當時,家蠶壁虱病在我國尚無記錄,這項重要的科研發現,不僅為蠶病提供了防治方案,也填補了國內蠶學研究的一塊空白。很快,射洪縣的蠶繭單產由每張種5公斤回升到正常產量25公斤。

          這一研究成果,在1978年舉行的四川省科學大會上,獲得四川省科學大會獎。

          聚人才干大事

          組建學術隊伍,牽頭完成中國家蠶基因組計劃

          “作為科技工作者,最激動的還不是獲獎,而是當時全國上下重視科學、勇攀高峰的積極氛圍,特別鼓舞人心。”向仲懷說,大家都為“科學的春天”的來臨感到無比振奮,心中都有一把火,噴發著對于攻克難題、為國爭先的熱情。

          而對向仲懷來說,這把火就是為中國蠶學發展添磚加瓦,讓國內蠶學研究不僅惠及川渝乃至全國的廣大蠶農,更能在國際學術界中占有一席之地。

          1982年,向仲懷赴日本留學,學習農學及蠶學前沿知識。1984年,向仲懷學成歸國,將帶回的研究材料交給西南農業大學(現西南大學)相關科研組,數十個蠶基因材料擴充基因庫,并把所學的先進技術傳授給青年教師。

          與此同時,向仲懷開始著手培養學術隊伍。他把最新的科學理論和技術帶進大學課堂,并邀請國外知名專家前來講學。這一時期,他和團隊在培育推廣家蠶品種的同時,大力發展生化與分子生物學研究,提高研究層次。

          “這些工作,也是借了改革開放的春風!”向仲懷感慨說,改革開放后,國內外學術交流更加頻繁緊密,高?蒲蓄I域拓寬,方向更加多樣化,為西南農業大學蠶桑系建成國內外頗具影響力的蠶業教育科研基地提供了良好基礎和有利條件。

          1995年,向仲懷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成為我國蠶學領域第一位院士。此后,他以更加飽滿的科研熱情,繼續攀登著一座座科學高峰。

          2000年人類基因組草圖發布,開啟了生物科學的基因組時代。家蠶基因組成了國際競爭熱點。但2001年在法國召開的國際專題會議,卻沒通知中國參加。即使這樣,也沒有打擊向仲懷加快家蠶基因組研究的決心,為了能全身心投入研究,他毅然辭去西南農業大學校長職務。

          2002年,在日本的國際會議上,他所帶領的團隊展示出最好的前期研究結果,終于達成了中日合作研究協定。但沒想到日本背棄協議,于2003年3月單方啟動了家蠶測序計劃,并宣稱以此“開拓從日本出發的21世紀絲綢之路”。

          向仲懷強忍憤慨,緊急赴日斡旋,結果吃了閉門羹。

          怎么辦?放棄?

          不!沒有別人可以合作,那就要靠自己干出來!

          向仲懷與團隊拿出西南農業大學蠶桑學重點實驗室的全部“家當”,聯合華大基因研究院,于2003年5月下旬全面啟動家蠶基因測序,組織隊伍,攻堅克難,力爭搶在日本前面完成研究。

          那段時間,他們把實驗室當家,搭地鋪、睡沙發,一日三餐基本上就吃盒飯,熬夜就啃方便面,在克服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困難后,挺了過來。

          2003年11月15日,重慶市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向全世界宣布,中國科學家完成了“中國家蠶基因組框架圖”繪制工作!

          隨后,相應成果在世界頂級期刊《科學》上發表,中國牢牢占據了家蠶基因組研究的制高點。之后,他們又取得了家蠶基因組精細圖、遺傳變異圖、基因芯片、桑樹和家蠶微孢子蟲基因組圖譜等領先成果,并引領全國蠶桑學隊伍取得大批原創成果,鞏固了全球領跑地位。

          為家鄉獻智慧

          主持國家重大咨詢項目,助力鄉村振興

          重慶直轄后,向仲懷擔任市科協主席。自此以來,他在潛心科研和教書育人的同時,也關心如何更好地團結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創新,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

          如今,即使已經卸任,向仲懷仍然心系如何用科技力量更好地助力重慶發展。

          2019年5月,向仲懷以81歲高齡,加入重慶市院士專家科普講師團,成為首批211名院士專家成員之一。

          2019年4月,孫永福、向仲懷、楊永斌三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在渝調研《重慶融入“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研究》課題。調研后,向仲懷表示,重慶應抓住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的契機,促進產業提檔升級。

          他認為,重慶應該緊跟世界產業發展趨勢,在新一輪經濟結構調整中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攜手并進,構建布局合理、上下游聯動、鏈條完善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要利用“一帶一路”政策導向和市場需求,倒逼現有產業轉型升級,培育與國際市場對接、與國家戰略契合、與市場需求相符的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

          與此同時,重慶應強化產業協作和技術合作,催生新業態,發展新產業,拓展新市場。

          類似的工作,向仲懷還做過許多……

          再早些時候,2018年10月,由他和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鄧秀新院士共同牽頭的國家重大咨詢項目“重慶市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研究”啟動會在西南大學召開。

          會上,向仲懷提出,項目組要認真考慮專家建議,緊扣“重慶山地”特色,進一步凝練研究主題,探索有效路徑,從戰略高度為國家、中央部委和地方提出高質量的政策建議以供決策參考。

          不忘初心擔使命

          為傳統蠶桑業尋找新出路,推動蠶絲文化傳播

          作為一名中國工程院院士,向仲懷不僅關心重慶,更心系全國。多年來,為更好地惠及廣大蠶農,他不遺余力地推動蠶桑產業的轉型升級。

          2006年以來,經過廣泛調研,向仲懷作為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為蠶桑產業轉型升級提出“立桑為業、多元發展”的新理念。

          2013年,向仲懷再次帶領團隊在世界上率先完成桑樹基因組的測序工作,積極為傳統蠶桑業尋找新發展。

          2015年起,曾是著名“綢都”的四川南充,在向仲懷院士工作站的指導下,用3年時間在嘉陵區建成了全國最大的茶;。

          在這里,4月采摘桑葉制茶;5月至8月用桑葉粉做成桑葉餅干、糕點等休閑食品;10月霜降后,霜桑茶又有著不一樣的活性成分……如今,基地已成功開發出春桑茶、桑茶粉、藥桑等五大類數十種產品并規;a,使當地的不少貧困戶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近年來,已進入耄耋之年的向仲懷,還主動挑起了傳播蠶絲文化的擔子。向仲懷表示,蠶絲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傳承和弘揚蠶絲文化意義重大。為此,向仲懷引入人文社科文化研究專業團隊推動蠶絲文化研究,還開辟了蠶絲文化博士后研究方向。

          南宋詩人范成大的“飽盡春蠶收罷繭,更殫余力付樵蘇”,是向仲懷的座右銘。他說,蠶是發源于中國的,它根植于我們整個民族文化當中,“蠶桑人”一定要有奉獻精神,才能對得起我們的國家,上對得起我們的祖先,下無愧于后人。

          記者手記》》

          為國為民是最偉大的科學情懷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從科學救國,到科學興國,再到科學強國,我國的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經歷著艱辛而曲折的奮斗歷程?茖W報國的初心,是他們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強大動力。

          縱觀向仲懷院士的成長、求學、科研經歷,他從未把個人得失放在第一位,而總是思考著如何用所學的知識幫助別人、造福社會,乃至提高中國科研在國際上的地位。

          心有大我、科學報國的愛國情懷,讓他“敢為天下先”,一次又一次挑戰蠶桑學的科研高峰;讓他擁有破釜沉舟的氣魄,拿出西南農業大學蠶桑學重點實驗室的全部“家當”,最終在全世界首先完成“中國家蠶基因組框架圖”測繪工作;讓他擁有寬廣的胸懷和長遠的眼光,主動凝聚學界智慧共同攻克難題,并致力于推動蠶桑產業轉型……

          為國為民的科學情懷,也是向仲懷院士最大的動力。多年來,無論是科研、教學還是社會工作,他都不知疲倦,始終帶領團隊大步向前。對他來說,科研絕不是苦差事,即使環境艱苦,即使年齡增長,他也不會放棄為家鄉、為祖國貢獻智慧、出謀劃策的機會。

          偉大的時代呼喚偉大的精神。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把個人夢想融入實現中國夢的壯闊篇章,正是新時代科技工作者的使命和擔當。

          [!--pape.url--]
          主辦單位:四川省絲綢協會、四川省絲綢科學研究院、四川省絲綢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四川省蠶桑絲綢生產力促進中心
          地址:成都市金仙橋路18號 聯系電話:028-87667284 E-mail:scsilk@21cn.com
          Copyright © 2011 四川絲綢網 版權所有 蜀ICP備12031489號 技術支持:華企資訊
          微信公眾號,掃一掃
          中文字幕乱_女同亚洲一区二区无线码_亚洲欧美成人_亚洲中文字幕无码午夜